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叶治鑫,这位1999年出生的南平建瓯小伙,2017年9月入伍,2022年9月退伍,中共党员,如今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怀揣着创业梦想,一路拼搏,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在创业途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出磅礴力量,诠释着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担当。
军旅淬炼
荣誉背后的钢铁意志
2017至2022年,叶治鑫在空降兵部队的五年里,用汗水浇灌出“优秀义务兵”“优秀士官”“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勋章。训练场上的每一次冲刺、演习中的每一回冲锋,都将“敢打硬仗、永不言弃”的信念刻入他的血脉。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刻,发生在鄂北的寒冬——18岁那年,他在千米高空执行第28次跳伞任务时,主伞突发缠绕,身体急速下坠。生死瞬间,他凭借无数次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在距地面仅200米的极限高度完成应急开伞,惊险着陆。这场“高空实战”,不仅考验了他的胆魄,更淬炼出刻入骨髓的危机处理能力。
退役后的叶治鑫,心中始终燃烧着创业的火焰。在众多项目行业中,这位退役伞兵选择在民生行业中制造自己人生的第二把伞——晴雨伞。初入商海,困难重重,面对行业陌生、熟练工短缺、资金匮乏、订单不足等情况,他从基础做起,白天学缝纫、踩机器,晚上跑业务、研究市场,从“门外汉”变身工厂能手。有一次,一场暴雨导致首批外贸订单物流瘫痪,违约风险迫在眉睫。叶治鑫连夜重组运输方案,亲自带队分装货物,硬是在港口截关前2小时完成装运。部队生活赋予他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他一次次突破困境。
村企合作
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宁化县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淳朴的客家民风,但支柱产业较少,村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水稻和烟草,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叶治鑫看到了这里的机遇与责任,毅然决定进驻宁化创业办厂,成立汉思顿伞业。进驻宁化后,叶治鑫深入调研当地情况,很快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道路。经过深思熟虑,他在宁化县大路村开展了“村企合作”试点,创新性地推出“产业赋能·银龄创收”项目。
叶治鑫精准对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将雨伞制造产业链中的部分适老化工序引入乡村。通过“企业供单+村委搭台+银龄接单”的新型合作体系,让留守村里的老年人也能参与到产业中来,实现家门口就业。这一举措,不仅为老年人增加了收入来源,也带动了村里众多劳动力就业,让沉寂的乡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叶治鑫的努力下,汉思顿伞业的发展蒸蒸日上,也为大路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们的钱包鼓了,笑容也多了。同时,企业的发展也为当地GDP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宁化县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叶治鑫用实际行动证明,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心系老兵
产业与公益同频共振
叶治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他深知退役军人在回归社会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他积极投身到帮扶退役军人的队伍中,将产业振兴与国防关爱深度联结。
汉思顿伞业以“商业+公益”模式搭建起退役军人帮扶平台,带动县域37户退役军人家庭参与伞具配套产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一批“退伍不退志、致富当先锋”的示范典型,让退役军人在新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叶治鑫还积极与福建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达成捐赠协议,在国内每卖出一把雨伞就捐赠1元给基金会,用于帮扶困难退役军人。同时,常年为基金会的慈善活动提供雨伞物资捐赠。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叶治鑫对退役军人的深厚情谊,也彰显了汉思顿伞业作为一家军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叶治鑫实现了从生产线助农增收,到供应链反哺强军的良性循环,打造出军创企业践行共同富裕的县域实践样板。
持续奋进
书写新时代军人担当
叶治鑫的创业之路和公益之行,是他退役不褪色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退役军人勇敢创业,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军创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叶治鑫表示,未来,汉思顿伞业将继续深化与福建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的合作,不断创新公益模式,拓展帮扶领域。同时,持续推动企业发展,为宁化县的经济腾飞贡献更多力量。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更多的人受益,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高空到商海,我始终是那个‘伞兵’!”叶治鑫坚定地说道。在这位“伞兵”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风采和担当。他用热血和汗水,在创业和公益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退役军人发展,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成为我们身边当之无愧的榜样。